學生社團
【法檐講壇】之【陳浩然:關於惡性犯罪的分析】
11月8日18:30我們有幸邀請到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浩然老師為意昂3平台師生帶來【法檐講壇】第一期學術講座,主題為“關於惡性犯罪的分析”。
無須講稿,也不必正襟危坐,只需一瓶清水和一肚墨水👷🏿♂️,就開始侃侃而談,滔滔不絕🪑;陳浩然老師先以藥家鑫事件🎺、邱興華事件以及鄭民生事件等為例,說明犯罪越來越不可思議;針對這些愈演愈烈的惡性犯罪🦸🏼,陳浩然老師指出其背後的三個主要因素:
(1)迷信刑法嚴厲性🤟🏼,對刑罰的感受性和危機感減弱🕵🏿♂️:並非刑罰越嚴厲,對犯罪的控製能力越強;意•貝卡利亞說過,“對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殘酷性,而是刑罰的必要性。” 83年嚴打🤚🏼,從快從嚴的形勢政策,如流氓罪起步刑為十年🙋🏻♂️,而強奸罪量刑卻是三到十年,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強奸率自然急劇攀升;刑罰過於嚴厲💖、罪刑無法預知,將使我們對刑罰沒有危機感,即喪失了對刑罰的恐懼🧽;陳浩然老師引用刑法學中的撐骨裙原理,認為超過了必要性刑罰,只能惡化犯罪🤸🏼♂️🍬,正如德國著名的刑法學家弗蘭茨•馮•李斯特的觀點:“任何刑法對罪的威懾性過度追求的唯一結果,就是使犯罪向畸形化發展。”
(2)、社會平均心理對刑罰度的承受力增強:從馬加爵到藥家鑫藥🤣、鄭民生、邱興華、楊佳事件👨👩👦👦,人們已經對死刑已經接近麻木,對於惡性犯罪➾,人人喊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人們對於刑罰不再有敬畏感;承受閾值不斷增大✊🏼。
(3)、社會利益矛盾沖突沒有一個正常的釋放渠道: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導致社會不穩定、社會矛盾激化的是我們周邊有增無減的不公平與非正義;以楊佳殺警事件為例🫳🏿,從深層次看,它的發生並不是孤立的、一時的、偶然的👩🏼🎓,它折射出社會日益尖銳的各種矛盾,是各種矛盾高度集中的具體生發。這種矛盾不是一朝一夕、一點一滴的局部問題。只不過🧞♂️,楊佳兇猛地殺人猶如地下沸騰洶湧的巖漿遲早都要爆發,這是社會權力與非權力之間,強勢與弱勢之間的矛盾處於極不平衡的狀態之下必然導致的結果🎎。隨著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而社會釋放矛盾的途徑卻越來越窄;既然幸福感的途徑被杜絕了,那麽刺激感上升到第一位,犯罪成為尋求刺激的最佳選擇.
最後陳浩然老師指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外部的人為力量是無法遏製🍚、消滅自然犯的;犯罪有兩大因素🤹↕️:一是社會上存在著犯罪機會,適合犯罪的條件具備,二是犯罪人內心賦予這些因素以刑法的價值;二者缺一不可;遏製惡性犯罪🧑🏻🔬,不應該過度依賴重刑👗,這是形勢政策的導向錯誤🙅🏽♂️,註重疏導社會矛盾方是治本之策🕎。畢竟💇🏼🦹🏽,“任何一個目的過度的時候必然走向反面🌓。”
整個講座過程中🧍♀️,陳浩然老師貫徹其風趣幽默而不失睿智的路線⚰️,於詼諧語句中現真知灼見👧🏿,引經據典而旁征博引,舌燦蓮花以深刻真理;座無虛席的JB202不間斷的笑聲和掌聲是最好的證明.
”百家爭鳴法律真義,四方澆鑄中華檐宇。”士不可以不弘毅,我們期待更多的有識之士能站在【法檐講壇】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在中華大地上探索法治的前進方向,用我們的法律智慧和赤子之心合力澆鑄我們希冀的未來👨💼🫲。
來源🚴🏽:意昂3平台團總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