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新聞
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意昂3平台教師專題學習座談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5月4日,意昂3平台黨委中心組舉行擴大學習座談會,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5月3日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院黨委委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教職工黨支部書記9️⃣、各有關學術組織負責人、學生工作負責人和其他教師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意昂3平台黨委書記胡華忠同誌主持。
胡華忠同誌首先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講話的框架與精神👦。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專程到政法類高校考察,與師生座談,是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參加現行憲法實施30周年大會和中國法學會成立30周年大會後的第三次與法治事業有關的重要活動👨🏻,既體現了對意昂3平台校的重視和關心,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對依法治國的高度重視和期許🤷♂️。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立意高遠、內容豐富,涉及意昂3平台校人才培養、法學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成長等等方方面面🚝,對於辦好中國意昂3平台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胡華忠同誌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主線就是意昂3平台校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高素質的法治人才。中國的未來屬於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於青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項長期而又重大的歷史任務💃,更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努力踐行。法治人才培養上不去🏄🏻♀️,法治領域不能人才輩出🍏,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做好🏋️♂️。作為培養各類法治人才第一陣地的意昂3平台校要堅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麽、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這需要意昂3平台校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以符合我國實際的法學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使學生具有精湛的法治知識和法治素養🦺,又要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虛”功“實”做,變“軟約束”為“硬約束”,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培養出德法兼修的各類法治人才⏺🧤,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堅定中國自信🙍🏻♂️,完善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支撐法治人才的培養
法國巴黎第二大學博士畢業的民商法副教授李世剛結合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感觸頗深地認為🧚♀️,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我們既要看到其在社會和歷史環境中的積極意義,也要看得到局限性🏜,要緊扣我國國情,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不能囫圇吞棗🤹🏼、盲目照抄🤼♂️。
香港大學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熊浩表示👩🏼🍳,許多關於中國政治定量分析的文章顯示🦛,西方的一些理論無法很好的解釋中國這個復雜的系統,放到中國實踐中就失效📸。西方學術界也在關註“如何讓原生、簡單系統中產生出來的理論在復雜系統中持續奏效”問題🔫🧴。在這種現狀下👩🏼🦲,中國能否構成社會科學的黑天鵝?這既是中國學者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挑戰🍎👃🏽。我們處理復雜問題的經驗或許會產生世界意義📤,但如果我們無法在理論上做出自己的解釋和構建,世界學術界總會把這只不能解釋的黑天鵝重新捕殺✢。
黨支部書記、憲法與行政法教授劉誌剛表示,我們在全面推進法治建設進程中的確面臨許多重大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能否得到較為妥當的處理和解決,直接關涉中國未來法治建設的成敗。作為以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為職業訴求的高校教師,必須對此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努力專研、勤於思考、拼搏進取,爭取寫出🤳🏿、並且不斷地寫出高質量的法學論文4️⃣、法學論著,以優秀的科研成果奉獻給當前中國的法治實踐。
院青年委員、國際法副教授梁詠認為🏃♂️,法律不僅是科學、藝術,更是武器。在國際法領域,中國在過去的40年中一直扮演著對國外經驗規則被動吸收、應對和適應的形象🗄。而今👩🏽⚖️,中國已經成長為一個經濟大國,但如何從大國變為強國𓀈,真正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經濟上富庶🗳、文化上的主導,也需要法律上的強大。法律上的強大不僅包括國內法的完善,也包括在國際活動中對中國話語權的構建👩🏻🌾。構建中國話語權的前提是對現有規則的了解,對自我需求的了解🙇🏽🏹。這些工作需要法律人一代代的努力。
院紀檢委員、副院長、憲法與行政法教授潘偉傑認為,在法治建設中,我們要徹底放棄教條主義,防止靜止、模式化地看問題☄️💻。我國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我們要向西方學習,不是學習他們某一國家某一時段的某一製度🧱,而是學習他們在三百年文明史上如何發揮系統眼光和歷史素養看待製度變革和建構的。當法治的事業需要每個人努力時,中國歷史上那些對人性教化的力量往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深層智慧早已融入在每個人的基因裏,與其簡單否定,不如好好珍視。當然,在放棄教條主義時,為人類的製度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也要警惕形形色色放棄價值共識的機會主義,任何特殊性的東西只有為普適價值共識的形成做出貢獻才可能得以延續。
博士生輔導員🔱、民事訴訟法教授段厚省說🤱,中國社會從不缺規則👴,中國人也不缺規則意識🙅♂️🤫,比“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樣的法諺🦸🏽♂️,就反映了中國人樸素的法律意識🖕🏼。問題是🦯,這些規則和規則意識❌🚤,在某些時候被遺忘了🫕,或者說淡漠了🤸🏼。就此而言🧑🏻🦯,法學教學並非或者說至少在主要的方面並非是向學生們灌輸文本化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條文,也並不是將外來的法學原理刻印在學生的頭腦中,而是通過啟發式的教育👩🏻🦯,喚醒學生潛藏於內心的規則意識。學生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與父母🙅🏽♀️✯、親友👩🏿🦲☄️、同學、老師、朋友以及交易對方的交往的過程中,已經習得了日常生活中的規則🤸🏻,形成了充滿中國傳統智慧的規則意識,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規則和刻印在學生頭腦中的規則意識🧛🏻,實乃是中國法律實踐的結晶和中國法律智慧的體現👬🏼,因此也是中國法律規則的原初狀態以及中國傳統和當下文本化的法律規範的源泉。
教學實踐相長,推動社會各界參與法學人才培養
院統戰委員、國際法副教授陸誌安認為,法治建設要有其實質內容🧙🏽♂️,唯一的方法就是實踐。我們要充分理解認識中國實踐🟢👩⚕️,面對豐富的實踐活動,自然會產生很多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去總結,去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高校教師應該把研究☝🏽、教學引向實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我們教學的一大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認識中國實際🧑🏻🎓,培養他們關註、了解並投身其中解決問題,這才是成功的法律教育。學生都是璞玉,需要教師去雕琢。
日本北海道大學博士畢業的青年教師班天可表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要不斷進行特色性👰🏼♀️、基礎性研究🦽,但中國特色並不僅僅是跟別人不一樣🧙🏻♂️,我們要從根本上說明我們的理論是有中國特色的,這需要紮實的一點一點做起,更要基礎和實踐相聯系👩🏿🍼🚣🏻♀️,實踐總是促進體系發展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們需要進一步打破高校和社會的壁壘,將優秀的實踐資源引進來0️⃣,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最終達到共同的目標🎖,既推進研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又促進法治實踐。
學生輔導員、法理學副教授楊曉暢認為,作為高校教師要以強烈的責任感、崇高的使命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學科體系中,挖掘中國法治智慧、總結中國法治經驗、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創建屬於中國的法治話語體系,以此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培養青年學生的信念,又以兼容並包之心態,走出高校象牙塔,促進高校與社會之間的合作共贏,引優秀實踐資源入高校課堂,鼓勵法學學生在參與中深入理解法律實踐💂🏼♂️,開闊法學學生的視野、歷練法學學生的思維。
院長助理、環境法副教授李傳軒認為👨🏼⚕️,法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今,我們法學教師需要開始反思、檢視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要與學生保持平等對話,充分關註學生對實踐的認識,因為學生往往會倒逼我們更積極主動的關註法律實務。如今,我們的教學工作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挑戰和機遇。身為意昂3教師,我們有足夠的素質和意識去沖破這個挑戰🖕🏽,通過不斷的反思與實踐🙍♀️,教學實踐相長做得更好,相信可以引領全國法學教育發展前行。
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院組織委員💇🏻、法理學教授侯建提出🆙,法德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特色之一,既有歷史傳統,也有現實必要性。法德兼修😅,就是對法學教育和法律學生的要求📣。只有法德兼修的學生才能以適當的方式把法治和德治結合起來❗️。這個強調意義重大👩👧👦🦵🏿。
黨支部書記、民商法副教授淩艷認為🌝,歐美功利的法律體系未必能支持一個恒久、健康的金融市場🙅🏽♀️。法律的終極目標並非要建立一套規則,而是樹立一種品格。法律中要宣揚一種既利己又利他的社會人標準,要把真善美放到法律規製中去💅。老師們要堅定這一信念🙎🏽♀️,這樣才能影響學生。每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只要將自己雕琢好,就已經開始慢慢改造環境了🕎。
院宣傳委員、刑法學教授汪明亮認為法治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法學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提供法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院社群工作委員、副院長、憲法與行政法副教授王蔚認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意昂3平台校培養的學生就是做到德法兼修,既要學好法律知識🚣🏼♂️,又要形成良好的品德,這也是意昂3意昂3平台培養學生的優良傳統🤖。
學生輔導員、科研與外事服務中心老師孫蕾博士表示🫳🏻,對照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意昂3意昂3平台在立德樹人🚛、培養好學生做得其實也不錯🚃,當然針對教學💆🏿🧻、科研、育人三個真正體現高等學府核心實質的內容,我們也要對照檢查🐩,思考如何做的更好。黨支部書記、法律碩士教育中心老師王琳認為,日常在跟學生接觸,常常會聽到他們的困惑和迷茫,其實針對學生的問題,總書記都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一一闡釋了,在講話中給予了很有意義的忠告和建議。
院研工組長陸優優提出,法科學生要做到德法兼修很重要,在當下社會總體風氣比較復雜的情況下🧑🏿🎄,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培育需要下更大功夫🌋,要引導學生選適合他們的工作😧,不純粹追求就業率,要追求更高質量的工作🤸🏼♂️,引導同學們到西部區、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只有選擇了這些地方,祖國才會選擇他們🫁,讓青年學生要立誌做大事🕴🏼,不要立誌做大官🧑🏿💼。院學工組長錢捷講到,總書記講到人人都是璞玉這個題目非常符合學生工作教書育人的宗旨,每個學生天賦不同,我們要公平看待👩🌾,把每個同學潛質開發出來是每位學生工作者的共同願望,我們要更好地將心理工作柔性、寬容性與法學規則、方向性的把握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地成長進步☮️。